独家专访,旅法剑客费若秋的哥大求学路—从奥运赛道到学术殿堂的跨界人生
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林荫道旁的一家咖啡馆里,费若秋身着深灰色针织衫,手握一杯美式咖啡,笑容温和而从容,若不是他手边放置的那柄标志性法国制造花剑,恐怕很少有人会将这位书卷气十足的东方青年与击剑赛场上那个凌厉如风的“旅法剑客”联系起来,就在三个月前,他刚刚结束巴黎国际击剑大奖赛的征程,如今已成为哥大体育管理专业的研究生,从鎏金的奥运赛道到常春藤盟校的学术殿堂,这位26岁的中国击剑运动员正在完成一场惊艳的跨界转型。
“击剑教会我如何突破人生的边界”
费若秋的职业生涯堪称传奇,18岁赴法训练,21岁入选法国顶级击剑俱乐部,23岁代表中国出战东京奥运会并获得花剑个人赛第八名,25岁在世界杯分站赛摘银,然而当外界期待他冲击2028年洛杉矶奥运会时,他却做出了令人意外的决定——赴美攻读学位。“击剑是点到即止的艺术,但人生不该设限。”他摩挲着咖啡杯沿说道,“在巴黎训练时,我常去索邦大学听讲座,逐渐意识到体育产业需要更多元的知识结构。”
哥大体育管理专业以其严格的录取标准著称,每年全球仅招收约40名学生,费若秋的申请材料中不仅包含世界级赛事成绩,还有他撰写的关于《数字媒体对击剑运动商业化变革》的研究计划。“面试官对我提出的‘虚拟现实技术赋能传统体育’概念很感兴趣。”他透露自己花了整整半年时间准备GMAT考试,“做体能训练时耳机里放的都是经济学课程”。
跨文化竞技场的双重淬炼
在法国训练的七年经历,让费若秋对体育国际化有着深刻理解。“欧洲击剑体系重视战术哲学,中国训练更强调技术精度,这种文化碰撞让我意识到,体育的本质是种语言——它需要被翻译、解读和再创造。”他曾在训练日志中记录下有趣发现:法国教练指导进攻时会说“像莫里哀台词般有节奏”,而中国教练则强调“如书法顿挫般干脆”。

这种跨文化视角成为他学术研究的独特优势,在刚结束的学期项目中,他对比分析了中法两国击剑俱乐部的运营模式,提出“社区化会员生态”构想,该项目获得教授罕见满分评价。“体育产业正面临全球化重构,中国市场的数字化转型可能给出全新解决方案。”说话时他下意识地用指尖在桌面画着战术路线图,那是职业运动员特有的思维习惯。
学术与竞技的双轨并行
尽管暂别职业赛场,费若秋仍保持着每周20小时的训练强度,哥大击剑队主教练多次邀请他加入校队,都被婉言谢绝:“我想以不同身份参与这项运动。”他最近更常出现在哥伦比亚体育商业协会的论坛上,与NBA、NFL的职业经理人讨论体育数字化转型。
他的日程表精确到分钟:早晨六点进行体能训练,上午参加《体育经济学》研讨会,下午在图书馆研读数据建模文献,晚间则通过视频与法国教练保持技术交流。“时间管理就像击剑比赛的节奏控制,关键在于预判和优先级排序。”他展示手机里用不同颜色标注的计划表,笑着说这比应对意大利选手的快速进攻更考验应变能力。
构建东西方的体育桥梁
费若秋的毕业论文方向聚焦于“中国新兴体育IP的国际化路径”,他特别关注科技与传统体育的结合点。“欧洲击剑联赛正在试验5G直播技术,而中国电竞产业的用户运营经验值得传统赛事借鉴。”这种跨界思维来源于他的实战经历——2023年他在普罗旺斯公开赛期间,曾协助组委会开发多语言即时计分系统,使现场观众参与度提升40%。
哥大教授评价他是“学术界的全能型选手”,就像他在赛场上擅长的复合攻防策略,对此费若秋谦逊表示:“我只是站在两个世界的交界处,尝试搭建沟通的桥梁。”他计划在毕业后创立体育科技咨询公司,推动中国击剑联赛的数字化升级。
窗外暮色渐浓,费若秋收拾好背包准备赶往实验室,那柄放在座椅旁的花剑在灯光下泛着冷冽的金属光泽,与摊开的《体育营销学》教材构成奇妙的共生画面,当被问及是否怀念赛场掌声时,他停顿片刻答道:“剑尖刺中有效部位的瞬间固然令人沉醉,但思想的碰撞会产生更持久的回响,现在我的对手是知识边界,而哥大给了我全新的竞技场。”

这个曾让欧洲剑坛为之惊叹的东方身影,如今正在学术殿堂书写新的传奇,在他身上,我们看到当代运动员更为立体的画像——他们既是竞技精神的践行者,也是体育产业的革新者,更是在不同文明间游刃有余的文化使者,费若秋的哥大求学路仿佛一记精彩的转移刺击,精准命中了体育与学术的交汇点,而这或许正是未来精英运动员的全新范式。